2025年8月27日,由 1783DAO、博链财经BroadChain 与 HashKey 联合主办的《创新与合规下的RWA、稳定币和币股联动》研讨会在香港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机构、公链以及投资机构等多位大咖,共同探讨在合规框架下,RWA、稳定币与“币股联动”三大主题如何推动传统金融与Web3的深度融合。
HashKey Exchange机构业务发展总监Michael Chin:三大融合路径——RWA、稳定币与币股联动
HashKey Exchange机构业务发展总监 Michael Chin 在开场主题演讲中,以《传统金融与Web3的三大融合》为题,系统梳理了金融新融合的三大逻辑。
第一,RWA:投资渠道的双向流动。
他指出,RWA产品目前大多以债券、基金为基础资产进行代币化,本质是传统金融产品的“链上迁移”。这一迁移不是简单的包装,而是通过代币化重塑了投资渠道:传统投资者可借此进入Web3,而Web3投资者也可透过RWA配置传统资产。真正的价值在于“打通Web2与Web3的双向投资通道”。
第二,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效率革命。
Michael 强调,稳定币的真正突破在支付领域。相比传统SWIFT转账需要2-7天,稳定币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且成本仅为传统手续费的千分之一甚至更低。尤其在东南亚与南美,USDT已成为中小企业跨境支付的主流选项。他援引京东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案例,认为大型企业的介入预示着稳定币将成为国际供应链的基础支付工具。
第三,币股联动:资本市场对加密资产的认可。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正在将比特币、以太坊等纳入资产负债表,不再视其为“投机资产”,而是作为战略储备。这一趋势不仅代表企业的风险对冲,也意味着资本市场正在逐渐认可加密资产作为“类股票、类债券”的合格投资标的。
Michael 总结道:“RWA、稳定币和币股联动共同构成了传统金融与Web3的三大融合路径。在香港这样一个强调合规的市场,这些趋势将推动一场深刻的金融结构性变革。”
Threshold Labs联合创始人Callan Sarre:tBTC与比特币经济的新阶段
Threshold Labs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 Callan Sarre 则将视角聚焦在比特币经济的演进,以及tBTC在其中的角色。
比特币的现实:从“点对点现金”到“数字黄金”。
Callan 指出,随着价格波动与固定供应的特性,比特币更适合作为储值工具而非支付工具。它已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数字黄金”,在机构与企业财务储备中地位不断上升。
tBTC的价值:将比特币引入DeFi。
他详细介绍了tBTC的机制:1:1锚定比特币、全链验证、透明储备证明,并已覆盖ETH、Arbitrum、Polygon、Base等十余条主流链。其应用场景从借贷、稳定币发行到永续合约,TVL已超过7亿美元,交易量累计达38亿美元。
Callan 强调:“tBTC不仅仅是一个桥梁,它是比特币进入DeFi生态的主要形态。”
未来展望:从跨链互通到机构采纳。
他预期,到2026年,机构将能直接参与tBTC生态,获取链上收益。这意味着比特币不仅是“储值资产”,更将成为金融市场的“终极结算层”和“流动性核心”。
稳定币圆桌:香港稳定币合规实验与人民币国际化
在第一场圆桌中,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VDX首席战略官陈辰 Paolo;圆币科技COO罗大旗;Conflux联合创始人兼COO Forgiven;香港区块链协会创会联席主席、北京区块链与金融创新实验室特聘专家顾问蔡全围绕香港《稳定币条例》、美国GENIUS Act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展开深入讨论,本场圆桌由某券商海外分析师 Jasmine 主持。
陈辰 Paolo 认为,美国模式追求速度和规模,目标是延续美元霸权;香港则强调“制度可控”和“风险可防”,目标是建设链上的国际工商口岸。
罗大旗分享了圆币科技的沙盒试点经验。他直言:“KYC/AML是行业绕不开的硬约束。香港的监管严格虽然让创新变难,但这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选择。”
Forgiven 指出,香港有望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实验田。跨境支付尤其是“一带一路”场景中,人民币稳定币可在合规框架下提升资金流动性,突破制裁壁垒。
蔡全则强调,香港的条例定义极为宽泛,几乎所有可计量资产都可能成为锚定物,这为RWA稳定币的实验创造了制度空间。他总结:“香港不仅是本地的实验组,更是中国数字金融的实验组。”
RWA圆桌:链上发行与链下金融的协作困局
第二场圆桌由Matrixdock总监Josh Wu;Executive Leader at CDD JAP,CyberPort & DraperDragon Accelerator郭大治;HashKey Chain高级BD经理Yuyi;杨虎成;Delta Labs, Research Partner Colin Su;Paimon CMO Bella 夏禾等参与,主题聚焦RWA落地的制度与市场问题,本场圆桌由元宇宙公主主持。
Josh Wu 提出,香港RWA面临法律架构不足、仅限专业投资者、流转退出机制不完善三大挑战,必须走出“独特的中国式RWA路径”。
郭大治强调,券商是桥梁,基金负责设计,交易所提供流动性。香港虽然推进较慢,但其制度稳定性反而是长期优势。
Yuyi 指出,香港必须在“制度试点”与“技术创新”之间磨合,避免因过度监管抑制市场活力。
杨虎成认为,RWA要像房地产一样利用杠杆机制创造流动性,否则资产上链只是“纸面创新”。
Colin Su 提出,RWA必须兼顾稳定性(如国债)、可验证性(透明审计)、成长性(新能源、算力等)。否则上链也难吸引投资者。
Bella 夏禾提醒,即使是最佳RWA产品,若缺乏市场教育与透明度,投资者也难以接受。品牌与教育是RWA落地的关键。
币股联动圆桌:Crypto与股票联动:资产重估,还是风险叠加?
最后一场圆桌邀请了Nano Labs创始人、香港数码港董事孔剑平、國富量子联席CEO張華晨 Vincent、富國证券CEO黃騰 Thomas Wong、Opulewin Capital创始人兼CEO刘劲容 Austin Liu聚焦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币股联动,本场圆桌由 KOL 辰辰Sophie主持。
孔剑平指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将加密货币视为战略储备,这将推动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重塑。
張華晨强调,香港必须形成区别于美国的独特叙事,不仅是金融创新,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点。
黃騰提醒,香港必须以“渐进式创新”推进,否则贸然激进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刘劲容则从资金与叙事双向流动角度,强调长期趋势确定性。他认为:“尽管短期成本高企,但长期看,币股联动的边界一定会逐步消失。”
香港的制度实验与全球金融新格局
本次研讨会的多方观点,构成了一幅关于未来金融的清晰图景:
RWA:制度创新与市场教育并重,打造双向投资通道;
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效率革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工具;
币股联动:资本市场对加密资产的逐步认可,推动企业财务逻辑的重估。
在中美金融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香港的“审慎实验”模式为中国数字金融探索提供了独特路径。
可以预见,未来香港不仅是本地创新的舞台,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