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adchain

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上帝之死

猎云财经 2021-06-23 14:42 1950

一切都被区块链技术打破!

出品 | 猎云财经   作者 | NICO

微信图片_20210623134847.jpg

有人认为,区块链技术和NFT是通向完全新兴的元宇宙的“最合理途径”,但由于交易成本和当今构成加密货币的投机等因素,“持久的、实时的数字世界”的梦想可能还遥不可及。

近日,猎云财经《币圈老友记》第2期活动现场,Mosaique Protocol创始人Nico为大家带来了他对NFT和元宇宙的深刻理解。

以下为分享内容(经编辑整理):

感谢猎云财经提供的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NFT和元宇宙的想法和理解。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Nico,是可编程NFT基础设施Mosaique Protocol的创始人,同时也是Puzzle Ventures的RP和加密艺术基金VulcanDAO的GP。主要关注NFT和元宇宙这两个赛道。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上帝之死。

在讲元宇宙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NFT。

1.png

我们来看一张加密艺术作品,其创作者是Ellwood,BCA(现在的Meta Opus)的签约艺术家,这幅作品的标题是《一张图片的自画像》,这是艺术家把一张图片的数据经过多重编译后输出出来的。

这件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加密艺术品,或者说数字艺术品,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新介质,很容易将我们的视角定格在技术上,将基于数字工具与材料的创作解蔽为0和1的代码,从而消解掉其价值所在,这也是在加密艺术兴起后许多人的注意力所在。这就好像我们将宏观世界中的艺术品拆解为“颜料的组合与涂抹”一样,这种技术性解构的思路只会引起失焦,从而进入一种向下的螺旋当中。

这种失焦是经常发生的,由技术带来的新事物,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退回到技术的原点上进行分析,那么也往往会错过其潜在的价值。我们需要在使用中把握事物,技术是为使用服务的,如果反之,我们可能就会像这张作品所呈现的,陷入一种黑暗当中。

2.png

关于加密艺术,我给出的小标题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这一点是我们目前对于加密艺术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的加密艺术处于资产和证明二分的状态下,我们持有的NFT只是其中的证明的部分,换言之作品本身并不直接存储于链上。即便随着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我们将这些资产的存储搬到了链上,我们仍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过程仍没有经过链的验证,资产并非原生于链上的。

对于传统艺术品而言,对其真伪性的验证始终伴随着“两次跳跃”,第一,艺术家XX是否创作过作品A;第二,如果艺术家XX的确创作了作品A,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是不是就是作品A?对于已过世艺术家的作品,这两步跳跃都是以中心化的方式来验证的;即便是在世的艺术家,对于某件归到其名下的作品做出的指认或否认,可信度也不是彻底的。

但目前看来,加密艺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作品被铸造上链的过程,仍旧是跳跃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艺术家张三创作了一件数字艺术品,而李四却抢先将这件作品用自己的地址铸造上链;或者,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别铸造。这两种情况并非我所杜撰,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加密艺术,目前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

而将创作过程搬到链上,使其实时地被区块链记录存证,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我称之为“加密原生创作”,在这里,跳跃被推回到了原点——从现实中的人格到Web3.0人格的跳跃,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义,因为加密艺术的创作者身份,本就是地址。

尽管我们离实现这种彻底的“加密原生创作”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可以把握住原生创作的实质,从而趋近于它,这种实质就是过程的可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智能合约将NFT进行组合,尽管所采用的素材来源各异,但创作过程——即组合被链见证了,那么其所具有的原生性也就大大提高。在这种原生创作中间件的使用场景中,更多的NFT是供创作者使用的素材而非作品,创作则是基于这些素材而在链上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组合来完成的。

这种模块化的创作对于艺术家而言,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折中方案,但却会在其他场景也许会有惊喜的表现,这一块我们就先不展开了。

最后我们回到今天的标题,上帝之死。

3.png

说道“上帝之死”,或者说“上帝死了”,在座诸位如果对哲学感兴趣的话应该不会太陌生,这是尼采的一个著名寓言,之所以在这里引用这句话,在于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也将经历一个对我们熟稔之价值的“重估”的过程,而这一切,正基于区块链技术将数字空间的“上帝”,“杀死了”。

工业革命使我们的时空观念被极大地改造了,高效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急剧地将空间时间“压缩”,而互联网技术则直接创造了一个广阔得近乎于无垠的新空间——赛博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此内将自身的存在重新展开,我们在其中构建社会关系和价值网络,这些关系与网络或与现实空间有涉,也可以是全新的。

但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发现那个在现实中早已被宣告死亡了的“上帝”又卷土重来,这上帝就是传统互联网的开发者,他们置身在自己缔造的空间之外,对自己的造物发号施令,这在空间内部看过去(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就俨然是神威一般的干涉了,尽管我们在一些应用中体验到了开放性与自由度,但空间内的住民仍旧只能按照神的旨意行事,他们在空间内能做些什么,以及整个时空内的进程,都被开发者定义了,没有意外,一切都如前定和谐般被某个不可知的神灵(站在web2.0及以前的赛博空间内来看的话的确是不可知的)规定了,他们甚至可以随时天降,打断或者推动空间内的进程。

换言之,由于有了“上帝”,传统赛博空间内的因果律就不是颠扑不破的,而我们宏观世界的真实,恰恰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被区块链技术打破。

区块链的开发者不再是自己造物的“上帝”,他们是“创世者”,仅此而已,他们无权也无能力恣意地干涉他们造物的演化进程,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不动的动者”,在web3.0中,他们必须如凡人一般降临于空间之内,才有可能参与到自己开启的进程当中,他们不具备“神力”,任何看似神力的东西都是空间内的住民(社区)赋予他们的。

正如我们VulcanDAO的另一位GP,Vincent在最近的一篇中提到的,以太坊就是一个元宇宙绝佳的范本,这其中的一切都不是单点独构的,而是多点互构的,正如宏观世界一样,任何成规、价值,都是在社群的沟通、协商、竞争与妥协中沉淀下来的,而不是由什么超然物外的事物预设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中心化是衡量元宇宙真实性的重要向度(甚至是最终要的),只有去中心化,互构性才得以实现,我们在其中的创造才是牢靠的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存在凭空造物者的世界有什么真实可言,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即便它的图像再精美,感官体验上再逼真,它也只是一个“梦境”,一个你看不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尾的梦境。而打破这一切的,恰恰是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元宇宙在给区块链行业赋能,而是区块链补上了元宇宙一块重要的拼图。

换句话说,元宇宙的真实不仅仅是感官体验上的真实,而是生存境遇的真实。

4.png

元宇宙的开发者们(或者说创世者)所创造的是规则而非玩法(在这一点可编程公链的确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区别,围棋的规则往小说无非是黑先白后交替落子、断气提子以及一些打劫相关的细则,但玩法却千变万化;而一些桌游光是规则书可能已经厚达百页,以至于可能性也被大大地局限了,可以说规则形同玩法。

这里并不是说规则越简练,玩法就越多样,而是规则越底层,其开放程度也就越高可能性也越丰富,比如Minecraft,它的规则是“模块”级别的,其开放性就比“组件”级的更为灵活自由,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Minecraft中玩简化版的Minecraft。

如果我们设想一种元宇宙的终极图景,我想创世者们需要做的只是定义基本粒子层级的物理法则,并放置一个奇点,然后轻轻地推一下。但仔细一想,这似乎就不是元宇宙,而是宇宙了。

今天与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声明:BroadChain Finance网站和App所发布的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猎云财经

——

61 篇 作品
11.19W 总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