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美国标普500指数在10天内4次跌破7%,触发了第一次熔断线,这让三月的券商分析师成为了一个危险的行业。荐股未结束,股价已下跌的翻车现场时有发生。在他们眼里,时运,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10小时,为熔断想好说辞
咖啡和红牛,陪伴着研究员李小慕度过了整个3月,咖啡的浓度也是越来越高,一包不行就冲两包。
即使没有美股熔断的发生,3月也是李小慕最忙的一个月。从3月开始,上市公司开始逐一公布自己2019年的战绩。作为研究员来说,分析上市公司表现,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便是这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11月,李小慕进入一家知名券商,从事助理研究员的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历练,已经可以独立的负责部分公司的研究报告。
“现在早上7点左右起床,翻看昨天晚上的新闻还有海外市场的动态。上班后就是开始写报告、写点评、开会一条龙。”李小慕表示,“6点下班是不太可能的,现在上市公司公告都在晚上出来,所以即便白天的工作没有做完,晚上也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点评需要写,所以节奏上被安排的很满,即使凌晨1、2点睡觉,今天的工作可能也做不完。”
据新财富在过去3年的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员平均每3天要出一份研报,而这只占据了他们1/3的工作时间,另外还有1/3的工作时间用在了对外服务上,剩余1/3的时间用于奔波在上市公司的调研上,同时还要利用碎片时间处理大量邮件、信息和线上会议等。
以2016年最“勤奋”的长江证券为例,全年共撰写研报9755篇,人均177篇,几乎每人每两个工作日就出产一篇研报,研报数量创同行之最,其中深度报告3361篇,53名分析师人均撰写深度报告63篇。
对于研究员,大众的认知就是分析和点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们一样,对观点对事件进行深度解析、发表观点、科普人民大众。
但证券公司的研究员却不是学术研究,他们的工作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件事——推荐股票,并且得到买方的认可,这是研究员将研究成果变现的重要途径。
“信息要有及时性,一个热点事件出来之后,必须要立马写。”李小慕表示,“因为这个信息一经公开,那第二天早上股市一定有所反映。所以我们必须在第二天开盘之前向投资者传达分析的结果,将影响和建议及时的传达给买方客户。我经常在吃饭或者在机场候机厅的时候,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开始干活。”
今年3月,资本市场也是“出其不意”,在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美国标普500指数在10天内4次跌破7%,触发了第一熔断线。
这一趋势很快传导到A股市场,截至3月31日收盘,上证综指报2750.30点,整个月跌幅4.51%。整个3月A股市值蒸发31529亿元,且截至2月A股开立账户的自然人达16045.17万,据此计算,人均亏损达到1.9万元。
对于研究员来说,是真正考验能力的时候。
“3月9日第一次美股熔断的时候,我熬了个通宵,水都没时间喝。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开电话会议,要给投资者反映情况、提供建议。”李小慕说。
熔断打乱了李小慕原有的工作节奏,更重要的是,理工科出身的她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来应对投资者的询问。上一次熔断的发生还是几十年前,可以作为参考的历史和经验并不多。
那天晚上,包括李小慕在内,所有人的手机都在震,此起彼伏,有些同事甚至不敢接电话。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加班,学习,研究。争取用最快的速度给买方投资者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李小慕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安抚他们的情绪,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天早上九点,投资者要求开电话会议。这意味着李小慕最多要在10个小时内想出如何解读这次熔断,并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当然,买方客户那边也有分析团队,不会在电话会议上和我们起过多的争执,双方只是在相互探讨对行业的解读和后续走势的分析,拿出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李小慕回忆说,“结束后,感觉自己像考了场托福一样。”
不过,接二连三的熔断,倒是让李小慕和买方之间都平静了许多。“10天内熔断了4次。第一次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的,心跳特别快,很多临时的工作需要处理。但到了第四次的时候,心态已经稳了。”
推荐还没完,股票就跌了
正如业内那句调侃研究员的段子“我们从来不加班,因为永远在上班”。虽是段子,却也贴合。归根结底,之所以紧张忙碌还是因为研究员“卖方”的身份。
券商研究所和研究员的收入主要是来自于机构投资者的分仓,因此研究员的研究结果的准确度、推荐的股票能否让投资者和机构赚到钱非常重要,向上影响着机构的声誉,向下则影响着研究员本人的薪酬。
头部的证券公司尚可利用别的部门的盈利来支持,以作为品牌投入;但对于小的证券公司而言,如果无法创造收入,那作为成本部门的研究所就会面临减薪甚至是裁员。且研究所在证券公司内部本身亦属于弱势部门,相比交易、投行部门,属于利润相对偏低,投入多、产出少的部门。
证券研究所是一个充分竞争的机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马太效应十分严重。头部的证券公司本身影响力大、分析工具完善、人员素质强悍,对很多投资机构、基金经理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他们的研究员一年创造千万级的佣金收入,压力并不大。但是对于小证券公司的研究员来说,几百万的业绩都很难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诸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仅薪酬一项2019年支出就超过70亿元;从员工人均薪酬来说,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位居前三,人均薪酬为88.91万元、78.34万元、71.46万元,人均月薪分别高达7.41万、6.53万元、5.95万元。
“我焦虑的东西有很多,研究的东西有没有影响力?推介的股票变现如何?投资者是否有收益?今年的收入怎么样?会不会被裁掉?如果失业我还能做什么?”某中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宝安说。
十年之前,证券公司还是如日中天的时代。据说当时的中金公司堪比华尔街的高盛,去路演的时候,很多基金经理都会争着去现场听,有些甚至是站着也要听。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获取方式的便捷,证券公司的路演也越加频繁,有些买方的基金经理甚至已经出现信息获取疲劳。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对于身为卖方的研究员来说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负担,经常一天奔波几个地方,口干舌燥。“最为疲劳的并不是身体。”张宝安说,“我碰到过最揪心的情况是,精心准备了一篇深度研究,30-40分钟的PPT,结果路演还没结束,推荐的股票竟然跌了。”
这并非是3月的独有现象,对研究员来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考验情商和储备的时候了。“这种时候,一般都会搬出价值投资,或者长线投资这种投资策略。”张宝安说,“而且这种情况遇到的多了,会提前在脑子准备数据,做好策略。毕竟2014年牛市的时候,也会有小幅度的回落,但最终还是会涨回去。”
对券商即卖方来说,如果买方投资者投资了推荐给他们的股票,结果亏了,那之后很可能就不会再找这家券商合作。“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月奖金没了倒还是小事,但未来的收入、信誉和影响力都会受到影响。”张宝安说。
但问题是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谁也无能为力。张宝安说,“比如现在,所有的研究员都非常焦虑,因为当下大环境不好,停工的停工,投资者也变得相对谨慎了。”
身体好最重要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用来形容2020年非常恰当。在此之前,谁也不知道2020年会有新冠病毒出现。曾经看好的公司,曾经不看好的公司,甚至曾经看不到的公司都在这次疫情中经历了一次洗礼。
餐饮、消费遭受重挫;线上服务、线上教育迎来一波发展机遇;口罩、呼吸机成为市场“流量网红”。
研究员陈希对AI财经社透露,疫情期间,证券行业整体交易数据可观,对证券公司的业绩有所拉动。但目前海外疫情爆发,工厂停工,美联储疯狂“撒钱”,整个股市都处于低迷的情况,这种情绪亦会传导到国内市场。事实上,整个3月的股市动态,已经有所体现。
“我们可以分析行业发展的基本面,分析公司的经营短板、发展潜力,但是像疫情这种突发情况完全是我们无法预测的。”陈希说,“本来以为国内控制住了,结果国外又爆发了,所以我们现在多少有些迷茫。”
“这个行业想要出名,想要成功,除了努力,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陈希表示,“2014年的时候,上证综指从2000点上涨至3000点以上。那个时候,只要某家上市公司发了公告,股价大概率立马上涨。那个时候的研究员,人人都是股神。”
是每个人都是能力出众的佼佼者吗?答曰:不是,大势而已。
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股市势头强劲,上证综指一度涨破5000点,结果到2015年下半年,市场就开始了泄洪式的下拉。一开始的时候,很多投资者、研究员都以为是市场的暂时调整,毫无察觉。
“6-9月,短短3个月,出现16次千股跌停,其中更有3次逾两千只个股跌停,停牌股票数量占比高达59%,创下历史记录。”陈希说,“那个时候真是人心惶惶,甚至有人猜测是国外力量在做空中国市场。”
在市场连续大幅下跌几天之后,很多高杠杆投资者要么被爆仓强平,要么就迫于平仓风险被迫卖出股票。在当时保留茅台、格力电器这些蓝筹股票的投资者,也不敢想象能在多久之后见到上述股票成长为大牛股。
2016年获得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一名的海通证券研究员在获奖感言中用“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面对资本市场的工作心态。并自称从2013年加入海通开始,便也开启了自己的健身之旅。原因很简单,“行业压力大能不能受认可,很大部分要靠运气,运气好时要珍惜,运气不好要死扛,只有身体好才能扛过去。”
眼下对券商而言,运气确实差了一些,研究员们一边讲述着自己的焦虑,一边表示“尽力而为”。
“对于2020年资本市场将会如何发展,我们也不敢盖棺定论。但是目前海外市场疫情严重,停工、裁员,国内股市迟早也会做出反应。”陈希说,“目前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吧,保持正常的工作节奏,潜心做研究、做模型。心态上也要有所调整,至于业绩方面只能说是尽力而为了。”
(李小慕、张宝安、陈希系化名)
来源:AI财经社
作者:冯圆圆 编辑: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