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展开了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阻击战。在这场大考面前,新技术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数据追踪密切接触者严控扩散、人工智能识别用户信息进行体温计监测、机器人给隔离疑似人员送餐等。
同样被寄予厚望的区块链技术,也开始积极行动,尤其是红十字会再次爆发信任危机后,捐助信息存证上链、推出区块链疫情监测平台等相继出现,但稍显声势甚微。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区块链仍处在发展早期,大规模场景还未落地,也没有出现基础应用,尚未形成生态化布局,这场抗击疫情行动,区块链只是迟到了。
两天时间做好系统上线
崔晓辉是CCF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2月3日,他和他团队的20多名学生48小时开发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防护物资信息交流平台-珞樱善联V1.4版本”上线了,捐赠者和受捐者信息开放透明,帮助双方快速对接,完成防护物资的运送。
这款系统本来是希望运用到红十字会及慈善机构中。崔晓辉告诉记者,疫情出现以后,湖北省科技厅发布了应急指南,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来帮助抗击疫情。
崔晓辉团队很快给湖北省科技厅提交了申报书,标题就是采用区块链技术重塑慈善机构,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帮助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完成需求匹配、快速公示等物资捐赠的管理,解决外界对慈善机构透明性方面的微词。
但申报书还没有后续进展,外界对湖北省红十字会的信任问题就已集中爆发。承担着接受和分发援赠物资工作的湖北省红十字会因物资分发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质疑声四起,被卷入舆论风暴。2月1日湖北省红十字会宣布所有捐赠者可以跟医院直接对接、直接捐赠。
“我们团队20多个人,48小时不眠不休把这个系统开发上线。”崔晓辉说,他们立刻决定自己先开发上线一个演示版系统,捐赠者和受捐者直接对接。上线第一天的整体流量达到30万人次,系统瞬间崩溃了,网页显示不可连接,又紧急跟阿里云联系,他们专门派人来维护系统在高流量下正常运转。三天之内已经有900多家医院提交了他们的需求,目前了解到已经有100多单完成大规模的物资捐赠。
数秦科技保全网事业部总经理陈豪鸣告诉记者,捐助信息与区块链结合的好处在于,一是破解碎片化的难题,将捐赠全过程,从物流、仓储、分发、派发等数据以全链路的方式进行存证;二是数据可信,全程可溯源,不可篡改,存证之后会存到联盟链上面去,再跟公链进行对接;三是机构公开透明,数据存证之后,全社会可以公开查询。
据陈豪鸣介绍,在疫情发生后,尤其是慈善机构出现信任问题后,很多想要捐助的企业希望将捐助信息全程上链,使各环节信息披露透明。于是他们的市场商务人员也开始通过社群对接企业需求,目前对接的企业大概30家,帮助他们把捐助过程全程上链,目前服务都是免费公益性质。
公开资料显示,2月7日,支付宝也上线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区别于其他物资信息平台,该平台利用蚂蚁区块链技术,将对物资的需求、供给、运输等环节信息进行审核并上链存证。
2月5日,链飞科技正式推出全国首个区块链疫情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全国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展情况,对相关疫情数据进行上链登记,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并初步建立透明化监督、事件追责的数据链条,保证疫情信息公开透明。
尚未能发挥区块链最强优势 区块链仍处发展早期
不过,据崔晓辉的介绍,目前整个系统还没完全按照当初的设想,虽然基础架构是采用区块链架构,但因为区块链需要参与者的协作,比如捐赠者和医院都要有相应的终端,考虑到现在很多医院和捐赠者根本没有时间下载终端,熟悉区块链使用,所以现在采取网页发布的形式。
这也使得后续核实信息真伪成为崔晓辉和他的团队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最开始刚上线的时候,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最终发布,现在志愿者接近200人了,基本上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可以上线。”崔晓辉称,通过区块链去验证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现在要通过志愿者打电话、查询公开资料核实查验,再开放上线到平台。
“但是基础架构和接口全部都已经实现了,区块链的底层实现了,等疫情稍微缓解,我们会推动把区块链整个系统全部实现,它实际上需要捐赠者和医院都建立了区块链平台,也就是在手机上下载相应终端。”崔晓辉表示,下一步希望能够真正把这个平台运用到红会里,让捐赠信息通过区块链确保真实性、透明性以及可追溯性,以此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崔晓辉表示,区块链是比较新兴的技术,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通用或者基础的应用。所以现在需求突然涌现,在短时间应用还存在一定难度。但难度不再技术上,在于让民众相信区块链上的信息是真实的,还需要一段时间。
区块链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次疫情中,爆发的信任问题非常突出,而区块链主要建立的是信任生态体系,因此区块链如何服务于慈善、服务于应急响应机制的需求还是比较明显,相对于只是打LOGO的区块链应用,这些真实的需求会推动区块链技术走向落地。
“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区块链只是迟到了。”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这与区块链大规模场景还未落地,尚未形成生态化布局有关。
之前的储备欠缺,包括技术和落地储备以及大众认可度太低,想立即发挥较好的作用确实比较难。而下一步区块链到底该怎么发力,哪些领域有可能先出排他性应用,仍需要深入思考。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记者冉学东 见习记者 安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