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区块链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币圈”忙着割韭菜,“链圈”忙着讲概念,鲜有人真正关心实体企业想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其实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并不需要搞懂区块链技术,只需要知道区块链可以在哪些领域或层面,以及怎样发挥价值就好。就像我们可以不懂具体的5G技术,但能用它上网、下载速度变得更快就可以。
那么,区块链到底有哪些典型的应用领域呢?为此,《中外管理》专访了国家发改委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区块链分会筹委会主任、中国(北京)电子认证服务产业联盟区块链产业应用研究院副院长、GGT·中国通链发起人张伟。
张伟把区块链应用按照产业特性分了九大类,包括:政务机制、公共事业、供给安全、产业规划、生命共融、科教发展、管理机制、法务服务和服务保障。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以便大家能直观地感受区块链带给我们的影响与变化。
张伟:国家发改委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区块链分会筹委会主任
区块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2018年6月25日,蚂蚁金服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用户通过港版支付宝AlipayHK,向菲律宾小额支付系统Gcash直接汇款,耗时仅3秒。其实这只是区块链在跨境支付上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
2019年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宣布推出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税务、工商、社保、环保等各类企业政务数据,也就是说企业的数据都在“链上”,透明且真实,以此为基础,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信任问题。
为什么?张伟说:我们都知道中小企业融资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但并不是银行成心不给中小企业贷款,而是任何企业向银行贷款时,银行出于自身财务安全,都必然要取证、调研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是否造假。这中间涉及很多成本,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实力有限,信用资质往往难以评估,想要拿到钱非常困难。
可是,如果中小企业的资产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诚信履约潜力等数据,本身都在链上,是可信的数据,从政府各个部门和金融机构都能看到,那么中间那些人为担心的因素就此大幅减少,中小企业贷款难度也大为减小。这样就解决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登记、确权等难题,不但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也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贵的问题。这方面,浙商银行推出的“应收款链平台”已经走在前列。
区块链+智能合约:没有扯皮空间的智能合同
如今,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应用于中国司法领域的首例案件已经诞生。
2019年12月19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进行公开宣判。
该案中,被告通过某电商平台向原告租了一部手机,双方在电商的平台上签订了《用户租赁及服务协议》。可是,被告在手机到手后仅支付了首期租金。于是,原告要求被告支付买卖价款及逾期付款违约金。
如果是传统合同,签完合同后很容易出现扯皮空间。比如:被告可以主张签约时描述得不细致,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就给后面违约创造了潜在可能性,不得不通过仲裁或诉讼来解决。违约成本很低,但却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这起案件到最后,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通过电商平台签订的《用户租赁及服务协议》合法有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签订的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这是一种完全合同,双方的所有行为,包括何时下单、签订合同等行为都自动在司法区块链上进行了存证,没有留下扯皮的空间。即使当时人想违约,证据也无法掩盖。因为只需把合同里的关键要素用智能合约保存好,程序会根据合约内容自动执行,不存在“反悔”一说。
区块链+城市管理:在高度安全基础上消灭“数据孤岛”
城市管理最大的痛点是:中心化监管的成本很高。
以海南为例,社会管理成本本来就很高,而且因为各个部门的信息常是数据孤岛状态,导致管理成本更是居高不下。比如:城市做规划设计时,城市管理者要招标到各个规划公司,不同的公司做不同的城市规范板块,可由于数据之间互不协同,方案常常难以满足城市管理者中心化的整体要求。
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的政府、企业、机构、个人都上链,一方面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同的主体获得不同的数据授权,那么就能够及时协同,城市管理的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
张伟特别强调:原来中心化的城市管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中心化的数据容易被黑客找到漏洞攻破。而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的特点,这种特性使得数据安全性极大提高。
有人说量子计算机可以破解,但张伟表示:至少在目前来看,量子计算的时代还远未到来。这种情况下,想要攻破51%的共识节点,进而获取数据几乎不可能。而且,这些节点随着时间的增加,还会不断扩展,结点数越多,攻克就越困难。另外,区块链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等量子计算机到能够应用的时候,那时的区块链也将远不是现在的加密水平。所以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至于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目前来看,每个城市的管理板块,比如:公安系统、司法系统等,不同板块内部可以搭建联盟链,这些联盟链之间再用跨链技术连起来,就解决了安全与便捷的矛盾。包括身份认证、物流、交通、物联网等很多板块,都可以采用内部搭联盟链,链与链之间再用跨链的方式打通。
区块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并不再是梦想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往往最难的就是去政府部门办事,不但需要各种证明文件,而且还需要跑多个部门,不同的部门要求还不一样。张伟分析:主要原因就是原先各个政府部门的数据都是孤立的,彼此不共享,但如果都能在信息高度安全的基础上“上链”,数据实现共享,则办事人就能实现只需在一个部门内解决多数问题。因为所有办事流程交付给智能合约后,后面就可以自动处理并流转,所谓“一网通办”并不再是梦想。
进而,如果建成一个全国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企业的办事流程就会大大简便,节约的社会资源将难以估量。就像有的人办身份证还要回原籍办理,但如果你的个人数据都在高度安全的政务链上,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这里有三点要注意:一个是办事主体的身份要确认,一个是隐私信息要保护,还有一个是确权问题要搞定——确权之后才能授权,授权才有共享,大家才能共识、共信。有了共识、共信、共享,社会才能协同,协同自然高效。
此外,对于录入区块链的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张伟认为:目前区块链虽不能对录入信息保真,但是却可以高效证伪。区块链技术的逻辑是不可篡改,所以,一旦有人在区块链上造假,造假信息将永久保留,一个人或一家企业之前积累的信用就毁了,这意味着——在区块链上造假的成本非常高!
区块链+司法:用安全、高效的司法过程保障司法权威
不少人应该都还记得,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案卷丢失一事曾引起的轩然大波。当时中央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最终发现:原来所谓“卷宗丢失”竟是“爆料人”本人故意所为!虽然这出闹剧最终大白于天下,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区块链+司法”已经实现,所有卷宗信息都实现了“上链”保管和使用,则根本不存在丢失的问题,这场闹剧也就不可能出现。
张伟介绍,在区块链的司法应用方面,浙江就走得比较快一点。
2018年9月18日,浙江省杭州市互联网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司法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全流程记录”,整个司法过程都在链上完成,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都有了,执行结果也就变得更真实可信。
张伟进一步介绍:现在浙江地方法院间还建立了联盟链,各法院数据“上链”,彼此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司法办事效率。比如:原来调取卷宗需要多种程序,费时费力,现在司法“上链”之后,只需要一个授权发过去,那边的办事人员就可以调取使用了。
区块链+电子发票:“最安全的发票”为即时报销扫清道路
区块链发票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落地应用。2019年10月底,仅深圳一市的区块链发票开票量就已经突破1000万张。这之所以能实现,一方面是深圳市税务局在主导推进,一方面是腾讯提供了技术支持。
原来的电子票据在报销时还需要进一步核验真伪,担心存在假发票等问题,核验过程程序繁琐,耗时费力,而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后,以上提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企业如果与区块链发票机制对接得当,甚至可以让员工在开发票的同时完成即时报销。
张伟介绍道:基于区块链可以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区块链电子发票上链后,接入各个相对应的单位,由此,发票报销的每个环节都在链上完成,根本不给个人或企业一票多报、虚报虚抵、偷税漏税的机会。如果个人或企业还敢这么做,代价将是巨大的。这样就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和政府的税收征管成本。如果链上各方能够无缝衔接,开票的同时即时报销也就不是问题。
总结:区块链应用其实就这两大类
对于区块链的应用领域,张伟总结道:实际上区块链的应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场景类,一类是工具类。比如:身份认证、智能合同就属于工具类,而政务服务、教育就属于场景类。场景类是偏技术集成。而工具类的应用虽相对单一,但是必不可缺,是场景应用的基础。
当然,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和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五大核心技术共同构成的信息产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作者:王涛